图说:顾柳滨将地笼里的大闸蟹倒入桶内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下同)
露已寒,即使艳阳天,早晨的崇明还是给人阵阵凉意。
顾柳滨是上海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家位于堡镇南海村的养殖基地一早就迎来了上海海洋大学做河蟹规格打样调查的师生团队。
顾柳滨年纪不大,去年刚从父亲顾惠康手中接棒。一年的时间,小伙子对蟹塘里的事儿已经得心应手。麻溜地穿上防水服,下到蟹塘,抄起地笼,倒入桶中,脸上露出灿烂笑容,公蟹基本在五六两,母蟹也有三四两,再等上十来天,螃蟹还能长20%-30%,收获季也就到了。
有活力的接班人
惠康合作社占地约400亩,其中包括成蟹塘160亩、扣蟹塘240亩,还完成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建设——养殖规模比前一年扩大了近一倍,这些都是顾柳滨接手后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蟹出崇明天下知,崇明老毛蟹可谓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源头。崇明区河蟹协会会长黄赛斌介绍,在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蟹品种江海21后,曾经的乌小蟹华丽变身清水蟹,个头大,味道鲜甜。可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崇明老一辈养蟹人都上了年纪,亟盼有干劲的年轻人能接上。
而立之年的顾柳滨毕业于河海大学,学的是机械自动化设计,前几年也会在养殖基地帮帮忙、打打杂。养殖基地面临的困境,被这个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了。秋风起时,大闸蟹的市场需求显而易见。可村里老一辈养蟹人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小伙子告诉记者,他们20多年来的养殖模式一成不变,面对新技术缺少尝试的勇气。
帮忙的同时,顾柳滨也在观察思考,慢慢坚定了自己转行的决心。去年,他从老顾手里接过养殖基地,开始了清晨5时起床,深夜11时休息的养蟹人生。
爸爸倾囊相授,儿子亲力亲为,父子俩成了崇明区河蟹养殖户口中的一段佳话。
图说:顾柳滨笑着展示捕捞上来的大规格河蟹
有闯劲的创新客
接班第一年,对顾柳滨这个蟹二代来说,考验不小。
面对夏天的高温,外地很多螃蟹都没熬过去。可在顾柳滨的照料下,养殖基地的江海21们安然度过了烤验。
阳光直射水面,会让水草‘冒头’,一‘冒头’就腐烂,会影响水质。有些养殖户选择简单粗暴的做法:加水。这会导致水压增高,螃蟹就不愿动弹,到了‘加无可加’的水位,只好眼睁睁看着水质变坏,螃蟹大面积死亡。顾柳滨解释。
接班这段日子,顾柳滨虚心向老一辈养蟹人学习。父子兵建起了立体式防鸟网,开始了公母混养的尝试,还引进了水产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养殖基地环境更美了,模式更智慧了,产量也更高了。
有思考的新农人
在去年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上海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再次满载而归,囊括金蟹奖最佳种质奖等多项大奖。养殖基地里,蟹塘水清草绿,螺蚬饲料鲜活,具备了成为高端蟹的条件,顾柳滨开始着手给基地的蟹打名气。
扎根世界级生态岛,顾柳滨对乡村振兴信心十足。他盘算着,联合南海村的民宿,打造农家乐品牌。现在民宿在餐饮这块普遍有提升空间,而我们恰好可以成为民宿的‘后花园’。若能联手,一定能实现共赢发展。
收获季快到了,顾柳滨更忙碌了。这几天,小伙子正筹划着建造一间展厅,来好好讲讲崇明大闸蟹的有趣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