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鸫
乌鸫是瑞典的国鸟,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圈和喙外,全身布满黑色的羽毛,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
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
是一种体形略大,全身乌黑、黄嘴金眼圈的黑鸟在草坪漫步,很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名字,经常把它们误认为是乌鸦或者八哥,英文名就是“Black bird”黑鸟。乌鸫雌雄外表相近,雄鸟全身乌黑。
喙为黄色,眼圈也为黄色。
雌鸟体色较雄鸟暗淡,呈现深褐色至褐色,喙的颜色为黄褐色,眼圈也不如雄鸟明显,而当年初夏离巢的乌鸫幼鸟体色为褐色,比雌鸟颜色还暗淡,胸部至腹部甚至还有不明显的褐色斑点。乌鸫是旧大陆的鸟类,它们分布广泛,分布在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地区,生境多样,尤其喜爱伴随着人类的城市、乡镇等环境生活。由于雄性乌鸫善于模仿多种鸣禽叫声,在我国民间其有个形象的俗称,被称为“百舌鸟”,就是形容它善于模仿,正是由于其善于模仿的特性,过去经常被捕捉饲养,听其鸣叫。历史上乌鸫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但是随着这些年来气候变化因素,北方以前相对少见的乌鸫现在也越发呈现常见趋势了,甚至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中,冬季也能看见它们活动的身影。
究其原因,除了冬季气候较历史有所升高之外,城市中的园林植被变化也为它们生存生活助力不少,很多园林树种结的果实为乌鸫、白头鹎这样的南方鸟种提供了抵抗北方冬季的食物供应,食物热量提供让它在城市中稳定生活下来,避免了冬季南下迁徙,减少了生存压力和风险。夏季的时候,乌鸫喜爱在大树的枝干上筑巢,当缺乏大树的环境时,它们又能随机应变,选择在楼房窗台上角落和花盆中筑巢繁殖。公园绿地自动喷淋的浇水器让土壤湿润,喜爱湿润的蚯蚓非常活跃,而蚯蚓就是乌鸫最喜爱的食物,动物性蛋白为乌鸫和雏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应。
人类的城市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便利,北方逐渐成为了它们新的扩散地。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鸟纲、鸫科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乌鸫雄鸟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乌褐色,有的沾锈色或灰色。
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
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
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 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浅白色羽干纹。颏、喉中央棕白,缀以少许褐色斑,喉侧、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缀以棕褐色矢状斑;两胁、下腹和覆腿羽均乌棕色,微缀以棕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暗褐色。
主要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外围、林缘疏林、农田旁树林、果园和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
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夜间受到惊吓时会飞离原栖地。主要以昆虫为食。
乌鸫每年的4-7月开始繁殖,巢大都营于乔木的枝梢上或树木主干分支处、距地面约3米,棕榈叶柄间等处筑碗状巢,以枝条、枯草、松针等混泥筑成深杯状。每窝产卵4-6枚,淡蓝灰色或近白色,缀以赭褐色斑点,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