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社会上突然出现了一股批评风潮,矛头直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这些批评大概是说杂交水稻质量差,并被归纳为所谓的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也就是说杂交稻的米不好吃,猪不爱吃脱壳后的糠皮,而牛也不吃这种稻草。
当这些议论传到袁隆平耳朵里的时候,他陷入了两难。作为一个对国家粮食战略负有特殊责任的专家,他有责任站出来澄清这些议论,消除误导,保证粮食生产的正常发展;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如果他站出来,又担心别人说他护短,为杂交水稻站台。
袁隆平是朴实的人,让他埋头干活可以,但并不善于争取一些跟自己有关系的事物。于是他陷入了说与不说的困境中,备受煎熬,而外界的议论还在继续发酵。
6月份的时候,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找到了袁隆平,跟他谈起了这件事情,说这些议论已经在农民之中引发很大疑惑,如果没有科学家出面来澄清事实,那么真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与舒惠国的谈话让袁隆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杂交水稻的利弊之辩,已经超越了个人毁誉,该是自己站出来的时候了。
经过深思熟虑,袁隆平决定给《人民日报》写信,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声音传达出去,澄清人们对杂交水稻的误会。信是这样写的——
编辑同志: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公斤。由此可见,杂交水稻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叫汕优63,它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旱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旱籼稻。据统计,199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市杂交早稻面积为2085万亩,只占双季早稻总面积的23%(前几年的面积更少)。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就占双季晚稻和中稻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也会有差别,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品种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1991年12月,广东韶关市农业局召开了一次稻米品质鉴定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80多人参加,参鉴品种共6个,其中两个进口优质米,两个广东的名牌优质米,两个杂交稻品种,采取编号保密和无记名打分投票方式进行鉴定。结果,名列榜首的是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香优63。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绝对不是什么三不稻。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隆平
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载了这封信,它有理有据的内容,朴实无华的语言,谦虚谨慎的态度,令读者读后从里到外信服。这封信刊出后,逐渐消除了人们对杂交水稻的怀疑,三不稻的说法也日渐式微,同时它也增强了种植户的信心,保证了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
即便是现在,所谓杂交稻不好吃的说法仍时不时会出现,也许这些人该好好读一读袁隆平的这封信。
?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