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渣叔罗影
编辑| 渣叔罗影
这位养殖海参大户名为王新茂,1966年出生在山东蓬莱。
王新茂
王新茂在养殖海参之前,一直在从事收废品工作,而那时的他只有20出头的年龄。
在王新茂众多亲人眼中,一个收破烂的将来不会有出息,可他总是对人说:一点一滴是垃圾,集中起来是资源。
这句话也成为了王新茂生意成功不可缺少的信条之一。
王新茂
常人收废品普遍都是一收一卖,但王新茂与常人有所不同,他收的废品以废旧渔网为主,并将其进行加工再利用。
可以说,王新茂做生意的眼光长远,经常打破局限性。
王新茂收的废弃渔网
因此,在王新茂收废品的巅峰时期,有120多个人跟着他一起干,所以他在当地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破烂王。
正当王新茂在收废品行业创下赫赫威名、赚得盆满钵满时,他却转身投入了其它行业。
王新茂公司员工 张富霖
1998年,蓬莱政府发展海参养殖业,并且给出了不少扶植政策。
王新茂得知消息后当即算了一笔账,依靠手中的积蓄,在50亩养殖池养4年海参便能卖200多万,这比收废品都赚钱啊。
俗话说投资有风险,当时蓬莱忍见到养殖海参投资较大,一不小心便是满盘皆输,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见此情况,王新茂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海参
王新茂下定决心后,在收废品的后院开辟了50亩海参养殖池。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虽然王新茂在回收废品行业名声赫赫,从小住在海边,但对于养殖海参的知识可能还不如一个渔民。
所以想靠着海参挣大钱的他,请来了相关的技术人员。
王新茂家后的养殖池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2002年王新茂将养殖4年的海参卖给了收购商。
当时王新茂养殖的海参1斤卖到了60元,而这次销售额竟达到了200多万元。
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第一次养殖就让王新茂收获满满。
这也让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行业,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王新茂
21世纪初的200多万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当王新茂不甘心局限于此。
所以他准备将赚的钱再次投到养殖海参的事业中,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
家人都劝王新茂不要急功近利、慢慢来,毕竟赚到钱后又赔钱的人不在少数。
见王新茂这么说,家人也不再阻拦,而那时的王新茂已经36岁。
王新茂
王新茂说服家人后,拿着110万元投入到养殖海参产业,将养殖池面积扩展到了200亩。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4年时光过去,王新茂养殖的海参又到了成熟期。从养殖池中打捞上来的海参,个个儿肥大饱满,普遍在170克左右。
而王新茂也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当即将海参多养一段时间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然而就是这一想法,害得王新茂赔得倾家荡产。
海参
我们也都知道,海参一年之内有两次采捕收购季节,一次是在4至6月,另一次是在10至12月,而王新茂当时就处于第一段最佳采捕季节。
时间来到2006年8月,王新茂的200亩海参再次到了收获的季节。
当时正值酷暑,王新茂的心里也被天气渲染的躁动不安,当即派人对养殖池进行打捞。
可众人搜寻了一圈,连根海参毛都没见到,这一情况让王新茂坐立难安。
养殖池不见海参
200亩的海参半年前还个个儿硕大饱满,如今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年的心血也化为泡影,相信这件事放在谁的身上都不好受。
王新茂那些天经常站在养殖池边,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王新茂想到家里的妻子、孩子和信任自己的员工,他不甘心,不愿接受这样的失败结局。
于是他重整旗鼓,向众多亲戚朋友借了100多万元,准备东山再起。
王新茂
然而东山再起并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能做到的。
原来海参的体表含有一层自溶酶,当养殖池里温度超过32摄氏度时,海参就会自己融化。
而王新茂多养了一段时间,当时正值每年的高温天,所以池子里的海参便自溶了。
可以说王新茂吃了没文化的亏,而高温会导致海参自溶,这是海参养殖户都会遇到的难题,所以这也就是为何每年的4至6月是海参最佳捕捞季。
但王新茂却不想受限,即使是高温天他也想养海参,并且立誓要破解这个难题。
海参自溶原因
为了解决高温会导致海参自溶的难题,王新茂走遍了海参主产区,并且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要养好海参,就需要好的海参苗。
当时农户们的海参苗都是从海里捞上来的,这自然节约了不少成本。
但养殖时间一长,海参苗的质量便会退化,最重要的就是影响海参的耐热性。
于是王新茂决定从外地购买质量优质的海参苗——六排刺杂交海参苗。
六排刺 杂交海参苗
王新茂询问相关专家得知,六排刺杂交海参苗抗病能力强,并且生长速度比普通海参苗快1年左右。
而且一个六排刺杂交海参苗,一次便能孕育2000多万个卵。
鉴于以上种种优点,王新茂对这种海参苗大肆引进,并开拓了新的赚钱渠道。
海参
通过市场调查王新茂发现,在当地几乎家家没有好的海参卵,普遍都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这也是当地海参价格不好的原因。
于是王新茂想到,自己引进海参苗之后,可以出售给当地的养殖户。
王新茂
而卖海参卵只需要一个量杯、两根吸管、一点碘和一台显微镜:
专业人员用一根吸管对着装有海参卵的量杯进行吹气,再用另一根吸管吸取一毫升的水。
将带有海参卵的水放入微量的碘,海参卵便会在水中固定,通过显微镜便能观察到一毫升水里的海参卵。
此处一毫升水里有多少卵后,便能根据客户采购卵的数量,计算出需要抽出多少含卵水就可以了。
转眼6个月过去了,王新茂购买的优质海参苗到了户外养殖的时间。
这时的他又做了一个常人不敢做的决定。
显微镜下的海参苗
当时养殖海参的户都是在自家建立的养殖池,几乎没有到海里的养殖户。
这时的王新茂决定放弃自家200亩的海参养殖池,转到海里养殖。
当这一消息传到当地的海参养殖户的耳朵里,当即一副不敢相信的神色。因为他们都觉得在海里养殖海参不仅投资大,而且风险极高。
而王新茂做生意之所以能赚到钱,就是他做事做别人看不到的,别人想不到的。
当地海参养殖户
王新茂之所以抛弃自家养殖池,就是因为水不会流动,在大热天水温便会升高,就会影响海参的生存。
但大海不一样,海水会不停地流动,海水的水温在大热天也不会太高,极其适合海参养殖。
为了不让海参乱跑,王新茂在海面上建立了网箱,每个网箱中间铺着一层他之前回收的渔网,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废物利用。
至此,王新茂彻底解决了养殖海参的问题,并且将养殖经验分享给了当地居民。
可是创业之路除了行业本身的困难,还有外在因素带来的困难,很快王新茂再次遇到了事业上的绊脚石。
海上网箱
就当王新茂养殖海参事业走上正轨时,却遇到了行情的冲击。
2015年,当地海参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从120元/斤一路跌倒了40元/斤。
这在当时,让很多养殖户坚持不下去,只能被迫转行,用一句让开豪车的亿万富翁赔到骑自行车回家都毫不为过。
对于将身家性命全部投入海参养殖业的王新茂来说,如果不尽快找到生路,等待他的只有绝路。
海参养殖户 李绍昆
为了解决难题,王新茂整日和员工们在海箱上商讨对策。
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在这次讨论中,王新茂注意到了海参并不是全身是宝,其中海参的嘴就不能吃。
因为海参嘴含有钙质,但因为牙齿和嘴上的泥沙不好处理,所以通常会被剪掉。
这让王新茂看到了扭亏为盈的局面。
剪掉的海参嘴
当时蓬莱除了养海参,还有另一大养殖业——海鸭子。
王新茂在电视上看到了养殖海鸭大户宋红荣,而她赚钱的途径就是腌制海鸭蛋,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于是他便想着能不能将海参嘴用于养殖海鸭子,海鸭子再吃这些海鲜,所繁殖的海鸭蛋营养价值肯定更高。
实验结果令王新茂喜出望外。
宋红荣
王新茂拿着海参嘴找到了宋红荣,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后,对方也十分支持,而海鸭子对于海参嘴这一大补之物吃得不亦乐乎。
并且海鸭子食用海参嘴后,产量提高了10%,并且质量也大大提升,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展开合作。
王新茂
有了宋红荣精湛的腌蛋技术,含有海参营养价值的海鸭蛋在她的手下,个个儿金黄透亮,掰开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流油不断。
腌制后的海鸭蛋
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海边景点之一,从古代就留下了无数美名,时至今日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往,这让王新茂看到了商机。
他找到了当地的旅行社合作,将游客请到自己的基地,他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参观加工厂,免费品尝咸鸭蛋。
当时只要有旅客尝过王新茂和宋红荣合作腌制的海鸭蛋,就没有空手而回的,几乎都会买上一点儿回家。
王新茂光靠着咸鸭蛋,一年就有300万的销售额,他就是靠着这个办法,度过了这次行情低谷,笑到了最后。
并且在此期间,王新茂还有令人意外的收获。
游客
当时海参市场价低,但王新茂每次卖海鸭蛋时,都会放上一些海参在旁边。
个头儿大,品质好的海参自然会吸引到顾客的目光,有不少购买海鸭蛋的顾客,会顺带买上一点儿海参回家。
可以说海鸭蛋拯救了王新茂的海参产业,但是高质量的海鸭蛋也离不开海参,两个产业相互扶持。
旅客购买海参
而到了2017年,海参行情回暖,这让王新茂两个项目的销售额突破了6000万元。
可以说王新茂的创业正是步入正轨,但就在这时一个噩耗降临到了王家,更让王新茂心如刀绞。
王新茂
2017年,王新茂的母亲被确诊患上了癌症,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晴天霹雳。
因为王新茂并不是王家唯一的孩子,他还有两个兄弟,是母亲将他们拉扯大,好不容易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刻却得了不治之症。
王新茂和他母亲
所以王新茂想在母亲晚年时期吃点儿好的,可他发现老人身体老化严重,嚼海参很是困难。
于是他用搅碎机将海参打碎给母亲吃,发现效果很是不错。
而王新茂又在其中发现了新的商机。
搅碎机打撒海参
我们都知道干海参需要经过浸泡,历经四五天的时间才能食用,而即食海参有的是冰冻的,不能随时随地的吃。
所以王新茂想着能不能将海参变成液体,直接服用,但他也知道这件事技术含量高,不是他一个人能搞定的。
于是王新茂找到了食品研发的专家窦立新,请她帮忙攻克这项技术难关。
窦立新
当时对方已经退休了,但窦立新了解到王新茂做这件事的初衷后,毫不犹豫的愿意帮助他完成这件事。
在雄厚资金的背景下,窦立新采用了生物酶解技术,在不添加一滴水的情况下,将海参溶解成了液体。
因为液体海参食用方便,并且营业价值没有任何减少,所以这一产品让王新茂大赚特赚。
海参原浆
2020年,王新茂靠着海参和海鸭蛋两个产业,总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彻底走上了人生巅峰。
(左)海参(右)海鸭
王新茂从一个破烂王转行卖海参,这里面的坎坷和辛酸,相信只有他自己知道。
遇到每一个难题,他除了不甘心,更多的是不愿辜负家人的默默支持和身边朋友的信任。
而他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他做事就做别人看不到的,做别人想不到的,还有他的人生信条一点一滴是垃圾,集中起来是资源。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永远比别人看到的多,想得多,做得多,更要去尝试。
当然在这里面包含了太多我们看不见的泪水与心酸,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一蹴而就,里面只有勤勤恳恳的付出。
王新茂种下了那颗财富的种子,通过不断的辛勤灌溉和半路的不放弃,最终收获满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0342.html